“伏出处暑前,必定是丰年”,今日出伏,有6大好处,一定要知道!

图片 图片 作者 :儒风君 《月令七十二候解》有云:“三伏尽处曰出伏。” 2025年的三伏共30天时间:7月20日到8月18日。 今天出伏,宣告一年中最为闷热潮湿的三伏天正式结束。 秋意渐起,凉风送爽,虽有秋老虎,但温度一天比一天宜人。 而且出伏时间比处暑节气早,老话说:“伏出处暑前,必定是丰年。” 据古人观察统计,这个时间节点出伏,有以下这6大好处,一定要知道! 01 农业增产 《资治通鉴》有言:“民以食为天。”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,人人都盼着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。 “伏出处暑前”,意味着夏季的...


图片

图片

作者 :儒风君

《月令七十二候解》有云:“三伏尽处曰出伏。”

2025年的三伏共30天时间:7月20日到8月18日。

今天出伏,宣告一年中最为闷热潮湿的三伏天正式结束。

秋意渐起,凉风送爽,虽有秋老虎,但温度一天比一天宜人。

而且出伏时间比处暑节气早,老话说:“伏出处暑前,必定是丰年。”

据古人观察统计,这个时间节点出伏,有以下这6大好处,一定要知道!

01

农业增产

《资治通鉴》有言:“民以食为天。”

秋天是收获的季节,人人都盼着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。

“伏出处暑前”,意味着夏季的炎热天气很可能提前结束。

而后会进入一个更适宜农作物成熟和收获的温度湿度环境。

因为三伏天的高温多雨有助于庄稼茎叶生长,但若是持续过久却百害而无一利。

如北方玉米容易空杆,收成大幅减少,南方水稻容易被高温逼熟,导致秕谷增多。

反之,处暑前出伏气温有所下降,有利于延长灌浆期,提升产量,还能降低后期洪涝、病虫害几率。

图片

02

风险减少

清人李渔在《闲情偶寄》中写:

“盖一岁难过之关,惟有三伏,精神之耗,疾病之生,死亡之至,皆由于此。”

三伏天酷热难耐,湿气弥漫,对身心皆是巨大的考验。

一旦出伏,气温回落,不仅心情舒畅,患病几率也会大大减少。

好比沙门氏菌、大肠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,登革热、疟疾等蚊媒传染病,都与高温高湿环境息息相关。

还有极端高温天气,易致使人体血管扩张、心率加快,可能诱发心绞痛、心肌梗死等。

出伏过后,血管收缩压力减小,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风险降低,出汗也随之减少,电解质平衡改善,对心脏更友好。

但养生防护贵在持之以恒,出伏到白露正是换季的关键时刻,注意饮食起居,方可安然无恙。

03

情绪稳定

长寿诗人白居易说:“自静其心延寿命。”

一个人的身体状态,与情绪心态密不可分。

如果情绪不稳,心态不佳,再多的养生手段都是徒劳。

三伏天温度湿度居高不下,会加重闷热感,进而引起“情绪中暑”。

轻则感到烦躁、易怒、焦虑,重则注意力涣散、攻击性增强,工作生活遭受负面影响。

出伏后体感温度降低,空气逐渐干燥,生理不适感减轻,情绪自然容易保持稳定平和。

图片

04

睡眠改善

常言道:“一夜好睡,精神百倍;彻夜难睡,浑身疲惫。”

睡觉,是身体休养生息、养精蓄锐的重要方式之一。

睡眠时间充足,睡眠质量上乘,才能精神饱满过好每一天。

但研究表明,当室温超过28℃时,入睡时间会延长30分钟左右,且深睡眠比例减少。

三伏天里即使开着空调,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安眠的人,不在少数,还易多次起夜。

再加上昼长夜短,褪黑素分泌和起居规律被扰乱,睡眠质量难免大不如前。

而出伏以后,昼夜温差缩小,日照时间缩短,更有助于人体养成规律健康的睡眠习惯,提高睡眠收益。

05

胃口大开

“饭不思,寝不寐”,是很多人三伏天的真实写照。

入夏无病三分虚,需要进补食疗,以弥补身体的消耗亏空。

但现实是,人在高温环境下,为维持体温平衡,血液更多流向皮肤表面,胃肠道供血相对减少,肠胃蠕动变缓,从而容易让人食欲不振。

同时,饮水过多,过量食用冷饮或冰镇食物,也会让人少有大快朵颐的欲望,于是日渐消瘦。

出伏后已是立秋后,气温降低,人体为适应即将到来的寒冷季节,会变得胃口大开,旨在通过进食量储备脂肪和蛋白质,顺利过秋冬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贴秋膘应循序渐进,切不可图一时口腹之欲,整日大鱼大肉,反倒会增加脾胃负担,甚至导致体重失控,身体状况表现为外强中干。

06

适合运动

谚语有云:“冬练三九,夏练三伏。”

人人都知道,三伏天是运动强身的黄金期。

可因高温天气,闭门不出的人多,坚持锻炼的人少。

此外,也不适合高强度和长时间运动,意外风险极高。

而出伏后核心体温上升幅度减小,心脏负担减轻,运动耐受性显著提高。

紫外线强度也不比伏天,更适合进行户外运动,如登山、徒步、骑车等。

不仅能强化体质,提高免疫,亦能在秋日自然风光中颐养身心,远离悲秋。

但最重要的,还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运动节奏,持之以恒,才能收获最佳的效果。

文末点亮小红心,鼓励下儒风君!

3秒加星标,儒风大家抢先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相关资讯